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报道 正文

从革命工作者到外语教育家——记北外附校第一任校长李棣华

作者:校友办时间:2020-09-21

从革命工作者到外语教育家——记北外附校第一任校长李棣华

刘红庆 北外附校校友平台 今天

编者按:

我校第一任校长李棣华,男,1905年生,山西省左权县人,燕京大学研究生。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太行中学、太行联中校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交际处副处长兼外事组组长等职。1953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1959年至1964年兼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他为北外附校1959年的开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文转自《北京青年报》2020年9月10日第十版私人史。


5F7C

图1

李棣华铜像 (山西省左权中学教学楼前)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在山西省左权中学教学楼前,山城走出的外语教育家李棣华的铜像将正式揭幕。铜像是由北方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雕塑家乔迁创作、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捐赠的。他们希望用李棣华和蔼的形象与辉煌的人生成就,来激励年轻学子向前辈看齐,志存高远,以优异成绩报效家乡,以灿烂人生报效祖国。

李棣华先生在世90年,前半生放弃学术梦想,投身抗战,是革命工作者也是外交家;后半生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事干部和外语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外语教育家”。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谨以此文,怀念这样一位教育大家,也表达对全体教师的崇敬之情。

   

 辽州少年

 立志“做一个学问家”

“心如冰雪神常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李棣华曾祖房间里挂着的一副对联,李棣华一辈子铭记于心,低调做人。李棣华,名文郁,字棣华,后以字广为人知。在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书香人家,在清朝辽州到民国辽县的变化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中,出生于1905年的李棣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辽州城内北寺巷李家,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之家。李棣华的先辈曾是贫穷的农民,到了其曾祖开烧饼铺挣了点钱,便开始供儿子读书。到李棣华的祖父李行恭,才有了文人身份,在清朝光绪年间成了县里的岁贡生,一辈子在乡间以教书为生。李棣华的父亲李荣甲毕业于太原优级师范学校,返乡后创办了辽县高等小学并任校长,后来到平遥高小教书。1919年五四之后,李荣甲到太原做编辑、教员、科长,直至退休返乡。

在李棣华的童年时代,爷爷一辈科举立业的老规矩被打破了。家中既有爷爷这样的传统文人,也有父亲这样接受了一定现代思想观念的半新知识分子。这样,李棣华的眼光自然不一样。作为长门长孙,李棣华受到爷爷、父亲、舅舅等多重教诲。

1919年,李棣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在太原新创办的“山西外国文言学校”,学校全部公费,每县两个名额,李棣华进了“伦敦班”。德国教育家卫西琴以现代理念办学校,李棣华进步飞快,成绩最优。一年后,学业出众的李棣华被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录取,在同届两百多各地学子中名列第一。

1926年,李棣华考进山西大学文学院,并于1932年考进燕京大学研究院,选修中文、英文两个系的课程。山西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参与其事的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燕京大学创办于1919年,有美国、英国教会背景,当时是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其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资料显示:1928年燕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使燕京学术水平大大提升,不久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中。

李棣华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正是学校的黄金时期,他在对的时候进了对的大学。李棣华勤勉好学,对比较文学、古汉语、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都怀有极大热情,还在名家指导下,完成了《中国诗与诗话在日本的衍流》。哈佛燕京学社设有奖学金,奖金数额是500元,李棣华连续三年获得此项奖学金。

当时中国高校有个耀眼的奖项——斐陶斐奖。该奖起源自1922年成立的“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斐陶斐是哲学、工学及理学的合称,国立东南大学、交通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南开大学等当时最好的大学合力办其事。1935年,李棣华以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得斐陶斐国际奖——金钥匙奖。应该说在那个时候,李棣华是国内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学术前途无可限量。

彼时,30岁的李棣华于早年立志“做一个学问家”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5FC1

图2



国难当头

埋头抗战普及教育工作

1937年卢沟桥燃起炮火前,日本觊觎中国大好河山已久。李棣华回到家乡不久,抗战全面爆发。李棣华和县内著名乡绅、山西大学毕业的温子谋等一起在辽县城北的突堤村创办了“国难教育学校”,并任副校长。他们将因战争而返乡的青年学子组织起来,给予国难教育。第一期是师范班,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员,接着为牺盟会和各救亡团体培训了一批青年干部人才。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来到辽县西河头村,刘伯承、徐向前等革命家来到太行偏僻小县。在拐儿村的冀西民训处特派员杨秀峰也经常来西河头村,就住在李棣华的姨妈家。李棣华到姨妈家走亲戚,就与杨秀峰熟悉了起来。

杨秀峰是河北人,比李棣华年长8岁,读书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因贫困而辍学,后来经过努力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战开始后投笔从戎,来到太行山区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杨秀峰非常赏识李棣华,委任李棣华做了冀西民训处的顾问。这段与杨秀峰及一二九师首长的接触,给李棣华震动很大,“当学问家”的念头逐渐淡去,成长为“革命家”的想法有序萌生。一二九师两任政委张浩、邓小平,都与李棣华有过非常深刻的关于国家民族命运的交流,使本来要成为大学者的李棣华,乐意牺牲个人的学术前途,扎实地埋头抗战普及教育工作。

为了培养更多革命急需的干部,中共太行区党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杨秀峰、杜润生等都曾是这些学校的上级领导,而李棣华是这一时期太行山抗日教育的杰出代表,先后出任太行中学、太行联合中学校长。李棣华回忆说:“在战争岁月里,终年是战争、学习、生产三者相结合的战斗学习生活,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学期,加上学员年纪悬殊、文化程度差别大,各部门随时有工作需要都会抽调一些学员去工作。”就是在这样多的困难面前,李棣华用七年时间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深受师生的爱戴。

很多年后,“太行人”还会亲切地称呼他是“老校长”。1993年,太行联中师生在北京聚会,当年的学生用一首诗来赞美“老校长”李棣华,诗云:“学贯中西汇百家,烽烟烛光染鬓发。高风亮节昭日月,桃李满天映晚霞。”


太行山里的外交家

多次接待重要国际友人

1944年年底,李棣华被任命为太行军区司令部情报联络处处长。在邓小平直接领导关怀下,成长为我党在太行山里的外交家。在此之前,太行抗日根据地只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卡尔逊,就是李棣华担任的翻译工作。抗战到了1944年年底,中美合作日渐增多,尤其是美国空军参与抗战,需要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配合。于是,外交工作迫在眉睫,没有到过英语国家而英语基础扎实的李棣华,成为太行根据地外交工作的不二人选。

李棣华走马上任了,两年间,他接待了前来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我军进行联络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惠特尔赛上尉、霍克中尉、砥迪安中尉、怀特上士等。接待了五十多位美军飞行员,他们经太行抗日根据地转往延安。

国民党要打内战,在国内外多重压力之下,蒋介石被迫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停战协定。这期间发生在中共、国民党、美国三方之间的角力很震撼人心,李棣华是历史的当事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师张习东回忆说:“老校长给我看过一本厚厚的英文辞典。那是他1946年参加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时,在北平购买的。当时他以我方上校译员的身份,在叶剑英同志的直接指挥下,参与了和国民党方面的谈判工作。谈判胜利结束后,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这段历史早在1961年就拍成了故事片《停战以后》。李棣华的子女从电影中揣摩爸爸的形象。长女李钦莲至今保存着父亲佩戴过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胸章。

7411

图3

1947年,李棣华(右一)在河北十里店村与乡亲们交谈

1946年至1948年,李棣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交际处副处长兼外事组长、华北人民政府外事处处长,接待了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把她的著作《我所见的新波兰》翻译成中文出版。斯特朗把在解放区的采访写成了著名的《中国人征服中国》,而帮助这位美国记者工作的,就是李棣华。李棣华还接待了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接待了英国共产党员柯鲁克、伊莎白夫妇,在两位完成著名的《十里店》的过程中,发挥了一个太行山翻译家的巨大作用,得到柯鲁克夫妇的赞誉。2019年国庆前夕,104岁的伊莎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友谊勋章”。最近,伊莎白老人再次和笔者回忆起李棣华,赞美连连。

李棣华的长女李钦莲撰文说:父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涉外工作的需要,多次受命接待国际友人。根据党的指示和要求,每次接待都严格妥善地组织安排好友人的行程和访问,并认真担负好翻译工作。他以自己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辛勤的工作作风,娴熟的英语,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也给来访的国际友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情”。

1948年秋,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组建外事处,李棣华担任处长。李棣华回忆说:“这是党在政权工作中最早建立的一个外事机构。”周恩来、王炳南、廖承志、杨秀峰等直接关心或领导李棣华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更为重要,外事活动更加频繁。李棣华受到周恩来、叶剑英等革命家关心,在自己新的岗位上为塑造新中国形象而孜孜努力。

6D30

图4

李棣华与北外俄语教师杜鲁妮娜


筹建北京外国语学校

缔造新中国外语教学体系

1953年,国家筹建“北京外国语学校”,周恩来根据李棣华的实际情况,亲自点名要他回到教育岗位,李棣华担任了分管教学的业务副校长。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李棣华主持了三次“全国高校外语教学会议”。这几次会议,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方面,为大家明确了培养的目标,规范了教学计划,修订了教学大纲。会议倡导科学研究,合理培育师资。尤其在深入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后,李棣华担任“外语组组长”,主持和领导外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为全国高校外语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李棣华负责教学工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同事、老部下和记者回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老校长非常好,非常慈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学校贡献非常大!”李棣华对教学极端负责,对学校规划、发展非常有想法。起初,学校只有5个语种,德、西、法、英、俄。在李棣华手上就发展到了23个语种,而且教学质量很过硬——英语在全国第一,俄语也是第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承担了为外交部培养翻译的重任。

A596

图5

李棣华在北外校园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教务处处长袁海照自认为是李棣华的“秘书”。李棣华主要负责北外全校外语教学,指导袁海照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的规章,两人关系非常密切。袁海照的妻子、北京外国语大学幼儿园干部朱玉珍回忆说:“李院长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就会说,自己的意见与学院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不合时,以其他同志意见为主。布置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学校整个教学检查,都是李院长亲自下去做。正是因为他在教学工作上谦虚、谨慎,才把外语学院办成了一流学校。但他为人谦虚、低调。老头活了90岁,没有一件事情是他要出头,没有!”北外的老教师异口同声地说:“李院长对整个外语学院的建设功不可没!”

 “成功在细节。”朱玉珍记得,李院长主持工作那些年,对师生的要求非常仔细、严格。学校每一盏灯、每一个窗帘,一到晚上下课,他都要求大家关上。她说:“当年节约的风气是非常浓的,院领导亲自抓,大家都很感动。我经常碰到李院长,很晚了,还去教学楼督促关窗户,他总是随意地说:‘我得看看去。’他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好领导,外语学院从教学到学生生活,到学生品德教育,一条龙抓下来,使学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7A12

图6



后人评价,李棣华“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开展科学研究,出版教材和外文刊物,以及培养师资,创办研究生班和高级翻译班等方面,殚精竭虑,费尽心血,取得显著成果”。同事们表示:“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李棣华的工作是无法抹杀的。”

83CE


图7


 “教育家”与“外交家”重复叠加,这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体系的缔造者之一——李棣华。李棣华去世后,组织上这样评价:“李棣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事干部和外语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外语教育家。”


文并供图/刘红庆


首页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 历任校长简介 | 活动公告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二旗大街19号 邮 编:100085
邮 箱:bwfx_xinfang@163.com    联系电话:82747001   招生咨询:82748820
copyright © 2019 bwfx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推荐分辨率1024x768以上
京ICP备09059553 京公网备110108002683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