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斯达,从初一到高三一直就读于北外附校德语班,从附校毕业后前往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深造,主修传播学辅修德语并取得荣誉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在加拿大多伦多从事广告领域工作。后赴香港大学修读新闻学硕士,期间获得Mick Deane视频新闻奖学金。现为多媒体编导、视频新闻记者,曾职于中国日报(China Daily)香港亚太分社,现就职于外媒国际新闻通讯社,作为一名制片人、视频新闻记者主要负责亚太地区的视频新闻报道。
(王斯达获得Mick Deane视频新闻奖学金时的报道|来源: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在附校就读的六年时光中,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我从青少年就对传媒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当时和德国使馆学校的交流活动,我们需要拍摄和自己日常校园生活相关的短片,所以我便拿起摄像机记录和小伙伴们一起欢乐的校园生活。或许从那时起,拿起摄像机这件事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用镜头讲故事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拍摄完成后,我们还需要把素材剪辑成短片并和德国使馆学校的小伙伴们进行面对面的进一步交流。我觉得这种交流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文化上的碰撞。比如我们会一起讨论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探讨,这种交流大大提高了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会了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我觉得在青年时期形成的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帮助我以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分析问题。
除了经常参加和德国使馆学校的交流活动之外,在附校时最让人期待的活动应该就是每学期的外语节了,外语节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和外语相关的活动,比如外语配音比赛、英语话剧比赛、外语集市等。其中我最钟爱的就是英语话剧比赛了。记得当时要从写剧本开始自己写英文剧本、组织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正式的比赛演出前紧锣密鼓的准备服装、道具还有舞台化妆全部都要想办法自己搞定。外语节的英语话剧比赛不仅让同学们圆了一个话剧梦,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外语,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和舞台表演能力。
其实在附校的学习生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让我们死读书,而是引导我们从实践中学习,使我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高二时和同学一起做研究性学习课题,那次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可以说是为我后来在国外念书做小组研究以及对于学术发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做研究性学习时和组员们一起去北京红十字会和武警总医院采访调研
我记得当时我们小组选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关于《我国器官捐献及遗体捐献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哪怕是现在看来都觉得这个题目很大很难做研究,当时应该是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在班主任刘进军老师的指导下,硬是硬着头皮居然顺利完成了。记得当时我们想要了解大众对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持有怎样的态度,我们便设计了调查问卷,利用寒假的时间在地铁上发了几百份问卷,再回收问卷统计答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了解当下遗体捐献的现状,我们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遗体登记接收站的负责人人员以及北京红十字会的负责人;我们还拜访了武警医院肺移植方面的医疗专家,向他们请教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器官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等相关问题;我们甚至有机会进到实验室,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亲自试验了小白鼠的角膜置换术是怎么在医生的手中完成的……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几个小小的高中生可以在几个月内搞定这么多事情,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近万字的研究报告撰写,最终获得了海淀区研究性学习一等奖的殊荣。那次的课题研究经验教会了我们如何把一个看似很大很难研究的问题去细化研究,直到后来在大学学习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高中时便已经实践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学术研究方法论。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从附校毕业了快十年,我一直很感激北外附校,很感恩自己可以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无忧无虑青少年时光,北外附校张弛有度的校园生活和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让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掘了自己的各种可能性,让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编辑:黄露)